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是我国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系统提出了零碳园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为各类园区推进近零碳排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实施路径,对企业开展低碳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心概念与建设条件
首先,需要理解《通知》中明确的零碳园区概念: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规划、技术和管理手段,将园区内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要建设这样的园区,尤其是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
园区资质:建设主体通常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也可视情况拓展至近年新建设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
建设范围:可以是整个园区,也可以是有明确边界的“园中园”。
管理基础:在能耗和碳排放的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
安全合规:近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污染事故或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事件。
八大重点任务解读
《通知》规划了八大重点任务,为园区建设描绘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如何评判“零碳”?
考虑到各类园区的巨大差异,《通知》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这个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提升能效和使用清洁能源来降低碳排放强度,而非简单限制能源消费总量。
引导性指标:此外,还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从能源结构、循环经济等不同维度提供更全面的评价参考。
企业行动指南
对于身处园区的企业而言,这份《通知》既是行动指南,也预示着新的发展机遇。
1.融入园区规划,争取政策红利
企业应主动了解并融入所在园区的零碳建设总体规划。国家明确会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给予支持,并鼓励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扶持、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等。紧跟园区步伐,有助于企业争取到这些宝贵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2.打造零碳工厂,树立绿色标杆
企业是园区的“细胞”,建设零碳工厂是实现园区零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例如,宿迁市的政策就要求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建设方案,并从能源结构、工艺改造、数智化升级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可以参考这些地方实践,将零碳工厂建设作为企业绿色转型的具体目标。
3.聚焦关键领域,落实减排行动
能源转型:积极开发利用分布式光伏,优先采购绿电,探索使用氢能等清洁燃料。
能效提升:对标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更新淘汰落后用能设备。
数字化管理:积极参与或自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实现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实时监测与精准管控。
4.参与市场机制,提升绿色竞争力
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可以探索以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将灵活的负荷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这不仅能满足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要求,更能显著增强企业产品在未来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