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30-5299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信息

企业能碳管理痛难点及应对策略分析

2025-11-14 来源:原创 浏览量:76
  当前,企业在推进能碳管理的过程中,普遍面临数据基础薄弱、标准体系复杂、供应链协同困难及人才资金短缺等多重挑战。

  数据困境

  核算基础薄弱:碳排放数据非常零散,大量依赖手工记录,甚至模棱两可。

  跨部门协同难:碳管理需跨部门获取数据,成效高度依赖企业内部重视程度与沟通机制。

  供应链数据获取难:供应商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不愿共享核心能耗数据。


  标准与成本压力

  标准不统一:不同行业、地区乃至国际客户的碳核算标准存在差异,企业为满足多重认证疲于奔命,合规成本高昂。

  碳管理成本高企:第三方核查、认证费用浮动大,专业碳管理团队建设成本对企业构成沉重负担。

  碳抵消认知误区:部分企业高估碳抵消成本(误用欧盟碳价),并过度依赖碳抵消来实现减排目标,存在"洗绿"风险。

  供应链协同挑战

  范围三排放管理:供应链环节(范围三排放)通常占企业总排放的70%-90%,是碳管理的"深水区"。

  链主驱动乏力:链主企业难以有效推动上游中小供应商协同减排,缺乏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多头报送负担:同一供应商需应对下游不同客户的碳数据填报要求(如Excel、EcoVadis、CDP等),格式不一,工作重复。

  专业人才短缺:高达70%的重点用能单位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

  内生动力不足:部分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由于缺乏强制的碳约束目标,开展碳管理的主动性有限。

  战略认知偏差:管理层常将减碳视为纯成本支出,未能认识到其对企业长期韧性和竞争力的战略价值。

  应对策略与破局思路

  面对上述挑战,企业、行业和政府需要协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夯实数据基础,拥抱技术工具:企业应优先利用数字化工具(如数智化能碳管理系统)来整合和自动化处理碳排放数据,减少对手工记录的依赖。对于供应链数据,可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脱敏处理,在保护供应商商业敏感信息的同时,为链主企业提供核算结果,平衡数据安全与透明需求。


  九九智能环保数智化能碳管理系统:以数据驱动为核心,集成极致能效、碳排放双控、碳交易、碳履约等模块,通过物联网与AI算法实时监测碳排放计量数据,精准量化碳足迹并生成标准化核算报告,助力企业完成碳约与配额管理。依托动态优化模型,挖掘节能潜力,提升能效,推动工业流程向极致能效转型。无缝对接碳交易市场,提供碳资产核算、风险预警及交易策略支持,助力企业在市场机制下平衡减排成本与收益,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智能化决策工具。

  参与标准建设,优化成本效益:在标准层面,企业应积极关注并参与国家和行业统一标准的构建,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互认,以减轻多重认证的负担。在成本方面,需纠正认知误区,科学测算减排成本与效益,优先投资能带来能效提升的技改项目,并严格控制碳抵消的比例和使用。

  创新供应链协同模式:链主企业可以改变"谁减排谁买单"的传统思路,通过承担供应商前期减排投入、签订长期合同、技术输出等方式,与供应链伙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广"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的数据平台,让中小供应商只需录入一次基础数据,即可自动生成满足不同客户要求的报告,极大降低其合规成本。

  强化能力建设与金融激励:针对人才短板,企业需加强内部培训,并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展专题培训。在政策层面,可以激活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碳资产质押),推动企业低碳表现与融资成本挂钩,将碳管理从"成本中心"转化为"竞争力资产"。

电话咨询

400-030-5299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