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三个关键行业被纳入管理,数字化能碳管理正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
生态环境部于2025年3月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进入操作实施阶段。
紧随其后,11月印发的《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为这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提供了具体实施细则。
与此同时,工信部出台的《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则为企业的碳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明确路径。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一场深刻的碳管理变革正在工业领域展开。
碳市场扩围:三个行业纳入管控
经过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这是碳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首次扩围。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人指出,此次扩围充分借鉴了发电行业积累的成功经验,延续了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免费配额分配核心框架。
企业的配额量与其实际产出量动态挂钩,不设绝对的碳排放总量上限,确保了行业发展的必要空间。
在管控范围上,方案体现了“抓大放小”的原则。钢铁行业聚焦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企业,水泥行业锁定拥有水泥熟料生产线的企业,铝冶炼行业则主要覆盖拥有铝电解工序的企业。
这些企业的碳排放量占各自行业全流程碳排放的98%以上,而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的独立电炉短流程钢铁生产企业等则暂不纳入配额管理。
配额分配:激励先进、鞭策落后
《配额方案》设计了较为精细化的配额分配机制,总体思路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通过科学设定行业基准,使单位产品碳排放越低的企业,其配额盈余率越高,形成明确的减排激励机制。
对排放强度低于基准水平2%及以上的企业实行配额封顶,盈余率为3%;排放强度高于基准水平2%及以上的企业实行配额封底,亏缺率为%。
这种分配机制既考虑了企业历史排放水平,又兼顾了行业发展需求,为行业有序减碳、安全降碳提供了政策保障。
方案明确,2024、2025年度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基于单位产出碳排放量分配配额,这与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式总体一致。
数字化能碳管理:从“可选项”到“必选项”
随着碳市场扩围,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系统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225年5月,工信部办公厅印发的《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为企业提供了明确指引。
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是支撑工业企业和园区提升能耗和碳排放双控管理水平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工具。
它通过采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智能传感等信息通信技术,开发能耗和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分析、优化与管理等功能。
《指南》明确了能碳管理中心的业务功能,包括能耗查询、能源消费量和强度计算、能源消费分析与用能策略推荐、能效对标、能流分析等多个方面。
这些功能覆盖了从基础数据管理到高级决策支持的完整链条。
数字技术:强化碳市场数据质量生命线
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的生命线。在全国碳市场扩围的背景下,如何管控好扩围行业的数据质量,支撑全国碳市场管理体系持续高效运行,成为当前碳市场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主任汪海洋指出,数智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数据质量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可对海量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与动态预警,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排放数据的即时“链上存证”,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将碎片化数据转化为减排决策依据。
为强化数据质量管理,生态环境部以碳平台为依托,针对扩围行业质控计划和月度信息化存证500余项关键参数,内嵌了8类数据校验规则,把好数据质量第一道关口。
同时,通过“国家—省—市”三级联审的长效工作机制,始终保持对数据造假行为的高压态势。
企业实践:构建碳管理数字化体系
面对碳市场扩围和数字化能碳管理的新要求,企业需要如何应对?
工业企业应结合实际需求,开发建设相应的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业务功能。
这包括能耗查询、能源消费量和强度计算、能源消费分析与用能策略推荐、能效对标、能流分析、能效平衡与优化、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核算、碳足迹核算、供应链碳管理、碳核查支撑、碳资产管理等。
在技术方案上,企业可根据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要求,设计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采集层、数据架构层、模型组件层、业务应用层、互动展示层六大板块。
企业可通过现有系统数据对接、仪表采集、手工填报和烟感实测等方式完成能源消费、生产经营等关键数据的采集和上传。
提高物联网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覆盖率,提升数据自采率,并制定数据审核机制,采取区块链等存证技术,提升数据质量和安全防护。
未来展望:碳市场持续扩围至更多行业
此次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只是全国碳市场扩围的第一步。
生态环境部已启动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扩围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推进历史数据治理,为科学合理确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奠定基础;
二是加快编制“一揽子”技术文件,为扩围工作做好技术保障;
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平台的保障能力。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在现有覆盖范围基础上,将覆盖范围逐步扩展至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到2027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围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近4家重点排放单位将被纳入管理。
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挑战,更是通过技术革新、管理优化实现绿色转型的机遇。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企业能够将碳管理从被动合规转变为主动战略,在这场绿色变革中抢占先机。